如果沒(méi)有金庸的《天龍八部》《射雕英雄傳》,或許很多人都不了解大理國,像段正淳、段譽(yù)、段延慶以及南帝一燈大師歷史上都確有其人,只是他們的武功沒(méi)有這么出神入化,但他們的一生基本定位很準確。

大理國有其獨特的氛圍,就是自上而下的推崇佛教,段正淳的大哥就是寧愿做和尚也不愿做帝王,而一燈大師段智興更是終日崇佛,不理國事。大理國后期君主信佛也有其特殊的原因,因為朝廷為權臣把持,皇帝也很難有所作為,所以只能從佛宗中尋求寄托。

回顧大理國,從段四平開(kāi)始癡迷佛教,共歷經(jīng)20王,其中9個(gè)大理皇帝到崇圣寺當了和尚,這么多的王和尚。

而在大理,最鼎盛的寺廟便是今天要尋訪(fǎng)的崇圣寺三塔,它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.5公里,西對蒼山應樂(lè )峰,東對洱海,背靠蒼山。

作為大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古剎,崇圣寺三塔初建于始建于唐開(kāi)元年間(713-741年),南詔豐佑年間(公元824~859年)初步成型,建設中先建大塔,南北小塔隨后建設后建。在南詔時(shí)期,這里便有殿宇千間,到大理國時(shí)期,這里更是皇家的寺院。

崇圣寺主要建筑以三塔為核心展開(kāi),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。大塔又名千尋塔,當地人稱(chēng)為"文筆塔",通高69.13米,底方9.9米,凡16級,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。南北小塔均為十級,高42.17米,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。

三座塔鼎足而立,千尋塔居中,二小塔南北拱衛,雄偉壯觀(guān),是大理最知名的一張名片。

1978年至1980年,當地政府對崇圣寺三塔進(jìn)行自明嘉靖以來(lái)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,維修時(shí)在崇圣寺內出土了多達680余件的南詔、大理國時(shí)期的珍貴文物。在寺里,也有寫(xiě)經(jīng)、經(jīng)卷、法身舍利、三塔的金模型、青銅鏡和水晶佛像等等展示,把人們帶入了1000多年前,盛唐時(shí)期南詔與大理的浪漫歲月。

由于大理國并屬于中原文化,也沒(méi)有被列入傳統的朝代序列,但它是中國土地,更是中國歷史的脈絡(luò 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