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遍港城:明朝大太監與云臺山的傳奇故事
明朝最有名的大太監,是人稱(chēng)“九千歲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(1568-1627年)。天啟元年(1621年),明熹宗朱由校即位,借助朱由校乳母客氏,魏忠賢得勢并執掌東廠(chǎng)。
(云臺山彌猴)
在魏忠賢之前也有位大太監,姓陳名增,為御馬監(御馬監執掌西廠(chǎng))奉御太監,后被明神宗外派為礦稅太監,奉敕開(kāi)采山東、徐州礦產(chǎn),勢力后延伸至江浙,權傾一時(shí)。
(敕賜云臺山三官廟印章)
明神宗朱翊鈞(1563年—1620年),在位48年,前十年在張居正的扶佐下,勵精圖治。張居正死后,長(cháng)期不理朝政,明王朝由盛而衰走下坡路。
(三元宮旁范陽(yáng)祖無(wú)擇到此碑)
明神宗先后在西北、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(kāi)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(dòng):1589年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亂播州之役,1592年平定蒙古人哱拜叛亂寧夏之役,1592-1593年、1597-1598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之役?!叭f(wàn)歷三大征”共耗銀一千兩百余萬(wàn)兩。
(云臺山七十二洞石刻)
萬(wàn)歷二十四年(1596年)內廷乾清宮、坤寧宮焚毀,第二年皇極、中極、建極前三殿也被焚毀,直到1627年前三殿才復建完工,耗銀九百三十余萬(wàn)兩。缺錢(qián)怎么辦?明神宗向全國派出礦稅太監,監督開(kāi)礦,收取稅銀。這些礦稅太監橫行各地,中飽私囊,最驕橫的為陳增、高淮、陳奉等人,其中以陳增最甚。
1596年陳增剛到山東即將阻撓其開(kāi)礦的福山知縣韋國賢彈劾下獄,1598年益都知縣吳宗堯因彈劾陳增被捕,山東巡撫尹應元奏劾陳增二十大罪,反被明神宗責罰一年俸祿。明神宗復命陳增兼征山東店稅,陳增橫行山東、徐州等地十年。
(云臺山東磊怪石)
萬(wàn)歷二十二年(1594年),通過(guò)嶗山海印寺主持憨山和尚引薦,明神宗生母即圣母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頒賜云臺山三官廟“經(jīng)一藏,佛像三軸并紫衣、錦幡”。憨山和尚為明朝四大名僧,與明神宗生母源淵深厚,淮安山陽(yáng)人謝淳即受戒于憨山和尚,法號德證,為東海云臺山三元廟(供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元大帝)開(kāi)山祖師。大太監陳增在山東期間,德證和尚通過(guò)陳增與明皇室聯(lián)系更加密切,三元廟聲名大噪,位列“海內四大名靈”。
(明神宗頒賜圣旨碑,現存連云港市博物館)
萬(wàn)歷三十年即1602年,明神宗頒賜云臺山三元廟《大藏經(jīng)》,并敕諭“海寧禪寺”,陳增奉旨護送《大藏經(jīng)》?,F收藏在連云港市博物館的圣旨寫(xiě)道:“皇帝敕諭海州云臺山清風(fēng)頂三官廟住持及僧眾人等,朕發(fā)誠心,刊造佛《大藏經(jīng)》,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,……今準欽差提督山東、徐州等處地方礦稅、兼理鹽法、清查沿江河道船料內承運庫事御馬監太監陳增奏請,前去彼處供安”。
(明神宗頒賜圣旨,現存連云港市博物館)
云臺山三元廟之所以能夠名列“名山寺院“,得益于憨山和尚和德證和尚,也得益于陳增的“奏請”?!对婆_山志》記載的《敕賜護國三官廟碑》,詳細反映這段歷史。
(圣旨碑正文)
碑記指出,“提督公復條夫眾所施予,歲取其千金以入之,上財百金,繕祠宇,以緩郡邑指畝稅,繼又為之請華藏,以鎮重海國”。陳增不僅出重金修繕三元殿宇,而且奏請明神宗和慈圣皇太后再次向三官廟頒賜《大藏經(jīng)》。
(明神宗頒賜紫衣玉帶)
當然陳增費心營(yíng)建三官廟,有其私心,希望“與三元俱赫且也”,同時(shí)表彰自己征稅業(yè)績(jì),“開(kāi)鑿而黃白瀵涌,征稅而商旅絡(luò )繹,是君所不暇為,神所不能為。而公獨饒為之”。
(云臺山三元宮山門(mén))
《敕賜護國三官廟碑》阿諛?lè )畛兄~溢于言表?!对婆_新志》記載:“萬(wàn)歷三十一年(1603),禮部尚書(shū)馮琦撰文,陜西按察司副使邢云鷺篆額,武英殿中書(shū)舍人程守訓書(shū)丹。真書(shū),在云臺山三元宮,文頌太監陳增等”。真書(shū),在云臺山三元宮,文頌太監陳增等”。如今“真書(shū)”不見(jiàn),唯有“文頌”為海州歷代文人所詬。
(云臺山三元宮建筑群)
程守訓一直追隨陳增,被陳增認作侄婿(即干兒子),后官至武英殿中書(shū)舍人,全力為陳增征剿稅金。據《萬(wàn)歷野獲編·陳增之死》所載,為除陳增,東林黨人淮撫李三才先設計離間陳增與程守訓,言程守訓貪占巨款,并有謀反之心。陳增報請明神宗捕殺程守訓后,明神宗懷疑陳增貪污稅款,多次斥責陳增。李三才趁勢嚇唬陳增,“閣臣密揭入奏,上又允矣”,“緹騎出都門(mén)矣”,陳增畏懼上吊自殺。
2009年,云臺山東磊暴雨如注,《東磊三圣庵碑記》殘破部分被沖至東磊小學(xué)旁,碑記碑額雕刻有精美的仙鶴、卷云圖案,與民國吳鐵秋著(zhù)《蒼梧片影》引用其先師沐陽(yáng)王子揚《建陵山房詩(shī)鈔》相印證,“晚節乃退老郁州,留葬東磊,增之幸?豈茲山之幸歟?予嘗一過(guò)其墓,豐碑巋然,四周皆錮以石”,“以上所記,可證民間所言非虛”。
(原三元宮供藏的菩薩)
所謂“民間所言”,即陳增托偽自殺,隱身云臺山,死后葬于東磊三圣庵旁。作為明神宗身邊的紅人,面對東林黨李三才等人窮追猛打,陳增金蟬托殼,藏身于自己“繕祠宇”、“請華藏”的海島云臺山中,倒也不無(wú)可能。
(原三元宮供藏的菩薩)
《東磊三圣庵碑記》成碑時(shí)間為崇禎七年(1634年),為翰林院編修、淮安山陽(yáng)人夏日瑚所文,成都府推官、沐陽(yáng)人葛惟恒篆額,撫州府僉事、海州人張一元書(shū)丹。殘碑云:“*掩吾之骸骨者,吾死后即以此地葬,*等悉遵遺囑,莫敢有異議,公可謂生順歿寧矣?!北姸啾镜丶吖佟澳矣挟愖h”,又諱莫如深,可謂是一大怪事。民國許紹蘧所著(zhù)《連云一瞥》記載,“東磊三圣庵旁側,有明太監陳增墓,四圍錮石已圮”。
東磊三圣庵旁的墓是否為陳增,似乎還有一事可以佐證。天啟四年(1624年),司禮監太監高晉卿、蘇若霖、周通淵、陳云芨等督修重建云臺山三元宮和東磊延福觀(guān),并敕額“敕賜護國三元宮”、“敕賜護國延福觀(guān)”?!峨焚n護國三元宮海寧禪寺碑》(《云臺山志》)和東磊殘存的《敕賜護國延福觀(guān)碑》記述了這一重要事件。
(云臺山東磊延福觀(guān) 玉蘭花王)
明熹宗朱由校貪玩懈怠、縱情聲色,朝政更多為九千歲魏忠賢把持。作為司禮監之首的魏忠賢,知曉前輩太監陳增隱身于云臺山,安排屬下高晉卿一行來(lái)云臺山監修三元宮和延福觀(guān),并慰問(wèn)被東林黨人打擊的陳增,還是有極大可能的。亦或是高晉卿等太監在云臺山督修期間,魏黨被清算,高晉卿等人終老云臺山。
(東磊怪石林立)
明朝大太監陳增、魏忠賢與云臺山的故事,曲折離奇。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,還有待相關(guān)碑刻、遺跡和史料重見(jiàn)天日。我們翹首以待,撥云見(jiàn)日。
(清乾隆 黃申瑾 云臺二十四景圖)
via 走遍港城 作者山海云臺
Hash:84d97b1162e053ea34ad42bf97b39780c43714c2
聲明:此文由 文化連云港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