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肅古建筑丨?張掖山西會(huì )館
張掖山西會(huì )館山門(mén)
張掖山西會(huì )館大殿
張掖山西會(huì )館位于張掖市甘州區南大街,坐西朝東,南面與張掖大佛寺毗鄰,始建于清雍正二年(1724 年)。2006 年,張掖山西會(huì )館與張掖民勤會(huì )館一并被國務(wù)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,稱(chēng)“張掖會(huì )館”。
光緒九年(1883 年)《重修山西會(huì )館碑記》載:“如我甘州市南舊有山西會(huì )館,帝□……□雍正二年,其由小而大、由樸而華,經(jīng)營(yíng)奚止一次。偶于同治十年九□……□殿、陪殿、禪堂、僧寮胥為焦土……”同治十年(1871 年)毀于火災。光緒十七年(1891 年),楊恩配等人添建了卷棚等建筑。宣統二年(1910 年),武維亮、龐毓海等人集資修繕了牌樓及其他建筑,并刻立《重修山西會(huì )館大殿卷棚廂房牌樓碑亭記》,碑文載:“今又重修卷棚、南北獻殿六楹、廂房十楹、牌樓三楹以擁衛正殿。余又修碑亭三間……”民國五年至六年(1916 ~ 1917 年),又對牌樓以東的建筑進(jìn)行維修, 民國八年《重修山西會(huì )館碑記》載:“乃因故址,改修山門(mén)三間為五楹,易山門(mén)左右阛阓為磚壁,入山門(mén),數武反躬而□……□照耀。與山門(mén)相連系者曰舞臺也,舞臺南北如雙峰對峙而中夾甬道者曰看樓也,循甬道而□……□四柱枋, 而鐘鼓樓左右翼之。覆以瓦獸,施以丹黃,規??钍?,煥然一新?!?a href='/kangrizhanzheng/' target=_blank>抗日戰爭時(shí)期,山西商人曾于館內設私立三晉小學(xué)。
現存張掖山西會(huì )館總占地面積 1700 平方米。平面呈長(cháng)方形,是一個(gè)狹長(cháng)的院落,分為前后兩院,東西向貫穿一條磚砌甬道。
第一進(jìn)院的東端是臨街山門(mén),面闊三間,進(jìn)深四間,高兩層,中間為前后出歇山卷棚廊勾連搭形制,正面為重檐結構,背面為單檐結構。一層檐下施七踩斗栱,并飾藏式蜂窩枋。門(mén)外兩側有磚砌八字墻,墻頂磚砌仿木挑檐結構,墻面上分別鐫刻“忠”、“義”二字。中間下部開(kāi)門(mén)洞,進(jìn)深一間,上層是戲臺, 下層為通向內院的走道。戲臺為二層單檐歇山頂,寬 8.25 米,深 9.6 米, 兩邊開(kāi)月窗。院內南北兩側為磚木結構二層看樓,南北對稱(chēng)布局,面闊七間(21 米),進(jìn)深一間(3.6 米),二層室內鋪木地板,后檐墻上繪制壁畫(huà),東端各有木構天橋與戲臺相通??礃俏鞫朔謩e連接鐘、鼓樓,平面呈正方形,邊長(cháng) 5 米,磚木結構二層樓,四面坡攢尖頂。院內西端甬道上建一座木構牌樓,四柱三間三樓結構,屋面為歇山頂,面寬 8.3米,高約 10 米。從木牌樓向西,可進(jìn)入第二進(jìn)院,正面為大殿,坐西向東,面闊三間(13 米),進(jìn)深四間(15 米),單檐二層歇山頂前出卷棚抱廈形制,前檐額枋上施各種木雕花草吉祥圖案,殿前接一座單檐歇山卷棚頂抱廈。抱廈前有單檐卷棚歇山頂碑亭,面闊、進(jìn)深均三間,無(wú)外圍墻,四面敞開(kāi)。山面用四柱,內部無(wú)柱,前、后檐柱間用斗栱承六架梁及其上部梁架,檐下施七踩斗栱,角科用 45 度斜栱;兩側面屋面增設了垂脊四條,原碑亭兩側各有一座獻殿, 已毀。碑亭東面之左右分別建有廂房,面闊五間,進(jìn)深二間。
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《關(guān)于公布甘肅省第六批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》(甘政發(fā) [2009]3 號),其保護范圍為:“東至山西會(huì )館山門(mén)第一級臺階外 20 米處,南至南廂房后墻外 20 米處,西至大殿后檐外20 米處,北至北廂房外20 米處;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200 米以?xún)??!?/p>
(甘肅省文物局)
Hash:95612ae07880ed703a0019fb0862f95226c89937
聲明:此文由 發(fā)現甘肅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