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青草一区国产97,中文字幕日韩有码,午夜淫片,国产成+人+综合+欧美亚洲,欧美日韩中文视频,国产一区曰韩二区欧美三区,91欧美国产

雩都清前記事

雩都故事會(huì )

雩都清前大事記

西漢

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,灌嬰在今縣城筑壘防御,擊敗南越王趙陀軍。

高祖六年,始置縣,以北有雩山,取名雩都縣,治所東溪的南面(今貢江鎮古田)。南朝陳永定二年(558年),縣治遷大昌村(今梓山鎮固院)。隋大業(yè)九年(613年),縣治遷回東溪的南面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縣治復遷大昌村。貞觀(guān)五年(631年)因縣治被洪水沖塌,始遷灌嬰舊壘(今縣城)。

三國-吳

嘉禾三年(公元234年)十一月,廬陵人李桓率眾起事,攻入于都,236年被吳中郎將吾粲鎮壓。

嘉禾五年,析于都東北部的白鹿營(yíng)置陽(yáng)都縣(今寧都,后又析陽(yáng)都地置陂陽(yáng)縣,即今石城)。當年,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,治所于都灌嬰舊壘。

西晉-東晉

太康三年(282年),廬陵南部都尉改為南康郡。

永和五年(349年),南康郡治遷章、貢二水間(今贛州市)。

南朝

宋永初元年(420年),南康郡改為南康國,治所遷回于都灌嬰舊壘。

齊永明元年(483年),南康國復為南康郡。

梁天監年間(503--519年),在大昌村建福田寺(妙靜寺)。唐開(kāi)元元年(713年)福田寺遷建于縣城西門(mén)外(今縣委黨校)。

大同八年(542年),安城人劉敬躬聚眾數萬(wàn)起事,攻占于都。后被豫章內史張綰暨司馬王僧辨率兵鎮壓。

梁大同十年,析于都南鄉置安遠縣。隋開(kāi)皇九年(589年),安遠縣并歸于都。唐貞元四年(788年),析于都南三鄉并信豐縣一里地復安遠縣。

梁大寶元年(550年),高州刺史李遷仕伙同寧都劉孝尚進(jìn)攻于都,陳霸先(后為陳武帝)派兵之白口,筑城防御。次年三月擒殺李遷仕。

梁承圣元年(552年),郡治復遷章,貢二水間。

隋朝

大業(yè)十二年(616年),鄱陽(yáng)人林士宏大將軍占領(lǐng)虔州(今贛州),稱(chēng)楚帝,并占于都。

唐朝

貞觀(guān)五年(631年),縣治所被洪水沖塌,遷今縣城,爰立誠基,計東西150步,南北90步,高2.6丈,厚1.5丈。

乾元二年(759年),賴(lài)棐中進(jìn)士,授官崇文館校書(shū)郎,辭不就職,回鄉(今貢江鎮水南)建樓著(zhù)書(shū),后人稱(chēng)其樓曰“秘書(shū)樓”。

貞元四年(788年),升于都為上縣(3000戶(hù)以上)。

咸通三年(862年),南岳李少鴻將邑人進(jìn)士楊知新《福田寺三門(mén)記》書(shū)刻于碑。

乾符元年(874年),金紫光祿大夫楊筠松(俗稱(chēng)楊救貧)死于躍口(今寬田楊公壩),其弟子曾文迪將其安葬于黃沙雷公坑口。

中和元年(881年),在縣城西(今蔬菜場(chǎng))建慧明禪院。北宋至和二年(1055年),于慧明禪院增建七級塔,取名慧明院塔。南宋紹定六年(1233年)塔災。嘉熙四年(1240年)修復。元泰定四年(1327年)重修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復災,院廢塔存。明萬(wàn)歷二十五年(1597年)重修,改名重光寶塔。1971年廢。后又重修,現居貢江岸邊。

光啟元年(885年),南康人盧光稠與譚全播占據虔州。盧自稱(chēng)刺史,統屬虔、韶州和嶺南大部分地區,于都屬之。

天祐元年(904年),升于都縣之象湖鎮為瑞金監。南塘保大十一年(953年),升于都縣瑞金監為瑞金縣。

五代十國

南唐保大元年(943年),循州(今廣東龍川縣)張遇賢率眾起義,攻占南康、于都等縣。在于都縣西之白云洞(今羅坳鎮白云嶂)建宮室,置官屬,擁眾十余萬(wàn)。自號中天八國王。后被官兵鎮壓招降。

北宋

太平興國七年(982年),析于都之九州鎮地置會(huì )昌縣。

天圣八年(1030年),在城西1里處建縣學(xué)1所。

皇祐四年(1052年),王羲之24世孫宋代書(shū)法家王鴻,隱居需巖(今小溪鄉挑枝),留有巖壁題刻4處。

皇祐八年(1063年),哲學(xué)家、文學(xué)家周敦頤邀集余杭錢(qián)建候、沈希顏(知縣)同游羅田巖,刻詩(shī)于石。

當年,沈希顏征集工匠開(kāi)鑿峽山崎嶇山路,為于都至贛州之通道。

元豐間(1078--1085年),升于都為望縣(4000戶(hù)以上)。

政和四年(1114年),在銀坑柳術(shù)坑設煉銀場(chǎng),寶慶元年(1125年)廢。

南宋

建炎間(1127--1130年),周十隆、張大閑、謝凱、尹寶、謝小鬼等聚眾起事,攻占于都、虔化、瑞金等縣,被州將何申鎮壓。

紹興三年(1133年),吉州(今吉安)彭友和虔州陳禺率數十萬(wàn)農民起義軍,盤(pán)踞于都東北部五石洞(舊志稱(chēng)固石洞),攻占郡縣,為岳飛鎮壓,彭、陳被俘殺。

紹興十五年,以磚增砌縣城城墻。

紹興二十三年,縣令邱欽若始撰《雩都圖經(jīng)》。

淳熙十二年(1185年),州守周必正在距縣城40里之玨田(今嶺背鄉)建雩山廟。

紹定二年(1229年)九月,石城人張遇龍和文勝率眾起事,連破于都、寧都、石城、興國、瑞金5縣,后被安撫使李壽明、通判趙彥覃督兵鎮壓。

嘉熙二年(1238年),知縣周頌(吉安人)倡撰第一部《雩都縣志》。

嘉熙四年,在羅田巖建濂溪閣。

景炎元年(1276年)十月,右丞相樞密使文天祥,派都參趙時(shí)賞、督咨趙孟溁(yíng )率兵取石城,克寧都。派督贊吳浚收復于都。

景炎二年五月,文天祥率軍與元兵激戰于于都,大捷。旋移督府于于都,并游羅田巖。

元朝

延祐二年(1315年)正月,饑荒。

延祐五年十月,縣境里胥劉景周聚眾反抗征收新租,獲勝。

至治二年(1322年),饑荒。

至正十二年(1352年),循梅起義軍進(jìn)攻于都,被贛州通判王榮忠擊敗。

至正十三年,贛州通判王榮忠率眾修筑于都縣城墻,周長(cháng)750丈,高1.3丈,城門(mén)6座。

明朝

洪武初(1368--1370年),設立養濟院,以募捐救濟,收養貧孤老殘。

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廣東省河源縣周三官、謝仕真聚萬(wàn)余人起事,攻占于都、信豐等縣。次年,被統兵官尹和先鎮壓。

洪武二十三年正月,山地農民夏三率眾起義,被總兵胡海,副總葉升鎮壓。

洪武二十八年,御史解縉巡視于都,作《重修福田明覺(jué)寺生佛道場(chǎng)記》。

正統五年(1440年),大饑荒。

天順二年(1458年),大饑荒。

天順六年,地方兵首領(lǐng)朱紹綱發(fā)兵習武扎營(yíng)于都禾豐,欲奪皇位,遭滅頂之災。抄家洗眷,數千人被處死。

弘治間(1488--1505年),在縣堂東西側設預備倉2座。

弘治十年(1497年),在縣城西(今老公安局院內)建明倫堂,供生員讀書(shū)。崇禎十三年(1640年)右簽都御史陳士奇巡嶺北途徑于都時(shí),曾到此講學(xué)。

正德四年(1509年)十一月二十三日,福建武平起義軍攻克于都縣城。

正德間(1509--1521年),詔毀天下寺廟。邑人廣東安察司簽事袁慶祥請贛州知府邢珣改固院龍口庵為龍溪書(shū)院,庵得以保留。

正德十一年,王守仁鎮壓漳州起義軍,“班師”路過(guò)于都。

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四月,大水三日,縣城僅北門(mén)未灌水,漂沒(méi)居民過(guò)半。越7日漲如前。五月,發(fā)生瘟疫。當年,饑荒。

嘉靖三十九年,張獻忠農民軍自福建經(jīng)于都,轉興國赴吉安。

萬(wàn)歷四年(1576年),在縣治所東置雙橋巡檢司。

萬(wàn)歷五年,大旱,自五月至十月未雨,疫病大作。九月出現彗星。

萬(wàn)歷九年,上吉鄉高魁一等聚眾起事,被知縣劉昌祚鎮壓。

萬(wàn)歷四十四年五月,雨3日夜,蛟蜃并出,水高數丈,田廬漂沒(méi),民多淹死。部使3院疏聞,詔賑恤。

萬(wàn)歷四十八年,縣治北隅、城北羅星塘、長(cháng)樂(lè )里、佛婆里、唐村里建社倉。

崇禎五年,廣東號稱(chēng)鴉婆總者率數千人活動(dòng)于吉安、贛州、于都等地,被贛、閩二撫軍鎮壓。

崇禎十六年,在羅田巖濂溪詞創(chuàng )辦濂溪書(shū)院。

清朝

順治元年(1644年),外號閻王總(廣東人)率數萬(wàn)人,在于都等地活動(dòng),順治三年被清軍鎮壓。

順治五年二月,贛縣人曾斌,廣東人羅聚奎、李德元、李時(shí)、李其、李思甘等,在于都禾豐組織1000余人成立農民軍,進(jìn)攻縣城,遭贛州撫軍鎮壓。撫軍擬屠城,賴(lài)贛推官蘇峻大聲援而制止。

順治十三年二月,于都清塘(今屬寧都)人何輝明和興國梅窖人曾拱辰、劉元谷等聚眾起事,攻占于都、永豐、萬(wàn)安、泰和諸縣,后被贛州虔院佟國器軍鎮壓。

順治十四年,在縣治東分司舊址建義學(xué)1所。

康熙五年(1666年),設縣防汛署,屬贛南左營(yíng)統轄。

康熙十三年,鄭成功之子鄭經(jīng)與朱明、張瞎子聚眾反清,占據興國崖石,聯(lián)合于都云霄、鸕鶿、搖籃等寨數千人,攻占天華山,次年攻于都城未遂,康熙十八年六月,被欽命宣義大將軍尚之孝鎮壓。

康熙十八年,在銀坑真君圍置興仁汛署,屬贛南鎮左營(yíng)管轄。

康熙三十六年,饑荒。羅坳一帶天降雨粟,厚達一寸,殼黑而實(shí)白,當地人掃食。

康熙四十二年七月,沙心降黑粟半天。

康熙四十三年五月二日,大水,二十九日復漲,視前高6-7尺,城街通巨船,東西南三門(mén)城墻倒塌60余丈,房屋多淹,米斗錢(qián)240文。

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,于都從北而南發(fā)生地震。

康熙五十二年,小溪佃民邱蘭秀、陳萬(wàn)余、丁介卿等人,以“除賦、捐、租”為口號,會(huì )同廣東人馬天祥等1000余人起事,在小溪、禾豐一帶劫富濟貧,后被官兵鎮壓。

四月,大水,城不灌者僅北門(mén),公廨民舍多倒塌。

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知縣左修品勸士民捐資在縣城西大佛寺側建于陽(yáng)書(shū)院,共59件。嘉慶五年(1800年)被洪水淹毀,僅存基址。道光三年(1823年),移于陽(yáng)試院余地建24間。咸豐六年(1856年)被毀拆,僅留東書(shū)房數間,同治六年(1867年)修復。

乾隆十五年,在縣治所東倉之后,建書(shū)院倉1座2間。

乾隆二十一年,在縣治所右建義倉。嘉慶二十一年(1816年),知縣張湄勸士民捐谷4680石,知縣捐廉500金,在龍船坊墈頭腦(今向陽(yáng)路)買(mǎi)倉1所共8間。每逢歉收時(shí),照價(jià)發(fā)糶給貧苦邑民。

乾隆五十一年,大旱,自四月至七月不雨,稻谷無(wú)收,米價(jià)斗錢(qián)320文。

嘉慶五年(1800年)七月,特大洪水,縣城東、西、南城墻倒塌數十丈,漂沒(méi)民居十分之四、五,官廨、祠廟倒塌過(guò)半。城不灌者僅北門(mén)十余家。奉旨賑恤,蠲(juān)免征輸。

嘉慶七年十一月,地震百余里。

嘉慶十五年,知縣雷學(xué)淦勸士民捐資,在縣城承流坊建于陽(yáng)試院,內外2堂,堂右號舍,坐700余人。咸豐七年(1857年)被太平軍燒毀。同治六年(1867年)修復。

嘉慶二十五年十月,疫病流行,死者甚多。

道光十四年(1334年)春,大水,四五月饑荒,米價(jià)斗錢(qián)1200多文,貧民采草根、樹(shù)葉而食。

咸豐五年(1855年),謝奇柏、謝奇思等在銀坑、清塘(今寧都)舉旗起義,響應太平軍。十二月,遭團練鎮壓,謝奇思被俘殺。

咸豐六年,嶺背湖溪、錄田生產(chǎn)陶器制品。

四月二十八日,太平軍攻占縣城,六月二十五日退出。

咸豐七年三月,太平軍何名標率10余萬(wàn)人由信豐進(jìn)攻于都?(fen打不出該字,原字去除木偏旁)嶺,打死地方團總張鵬舉。五月十三日,太平軍攻占縣城。至咸豐八年三月退出。

咸豐六年之十一年(1856--1861年),設白口塘(今貢江白口村)厘卡,對過(guò)往貨物抽正厘金。

同治三年(1864年),太平軍康王汪海洋部于七月二十五日攻下縣城,二十八日退出;八月二十八日再克縣城,九月八日退出。

同治八年,知縣顏壽芝主持在贛州建于都公館。

同治十一年,馬安上寶鐘賢可堂在天華山北端建六秀塔,在橋頭草窩腦北側山頂建鐘峰塔。

光緒元年(1875年),新陂黃元發(fā)組建采茶戲三角班。

光緒六年,改驛站(原有6個(gè)驛站)設鋪,全縣設22個(gè)鋪,有鋪兵43名。

光緒二十二年,成立于都大清郵政,收寄民間信件。

光緒二十六年,農村紛紛建壇練拳,響應義和團。

光緒二十七年,在贛州東門(mén)建于都碼頭。

光緒二十八年,設縣警察分局。1904年改稱(chēng)縣巡警局。1906年更名為縣警察所。

光緒二十九年二月,于陽(yáng)書(shū)院改為于都縣立于陽(yáng)小學(xué)堂,為于都第一所公辦小學(xué)。

當年,白口塘厘卡改稱(chēng)于都統稅分口,峽山設子口,征收進(jìn)出口貨物統稅捐。

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,在縣城宜化坊仁圣廟設工藝院,生產(chǎn)粗麻布、棉紗帶子、竹器、草履等。

光緒三十三年三月,梓山固院李存樸等人創(chuàng )辦私立固院中學(xué)堂,為于都第一所中學(xué)。

宣統元年(1909年),法國派牧師齊、杜兩主教,在縣城興建天主堂,傳播耶穌教。

當年,水頭謝姓創(chuàng )辦私立本也小學(xué)堂。

宣統二年,丁永福等人在贛州于都碼頭組成于都船幫公所。

當年,劉伯和等人集股雇人制造千擔大船。

Hash:87d648d3b9eb28fd52d512d64cb52b2dd17a2b61

聲明:此文由 于都萬(wàn)聯(lián)網(wǎng)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