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良渚”有解(二)此地無(wú)“王”
【當前考古】
良渚遺址的考古發(fā)掘,使我們知道該地曾經(jīng)存在一個(gè)十分輝煌的古代文明,而考古學(xué)家譽(yù)之為“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(fā)現最具說(shuō)服力的古代文明之一”。
良渚遺址規模宏大,其遺跡、遺物表明此地——社會(huì )等級制度分明,社會(huì )生產(chǎn)力、農業(yè)、畜養業(yè)、水利工程、城市規劃等,達到甚至超過(guò)世界上許多古老的文明遺址。
良渚城址分外城、內城、宮殿區,城外建有護城墻,以及建有保護城市免受水災和利于農田灌溉的大型水利工程。該遺址的建立,用工量非常巨大,需耗數千萬(wàn)人更年累世之功,方能營(yíng)造完成……在這里除了目前無(wú)法探實(shí)的青銅器金屬器和文字外,其它所有構建人類(lèi)文明的元素,都頂格充盈。
顯然,沒(méi)有發(fā)現文字、青銅器的遺址,便不算人類(lèi)文明,這樣的國際通則,在良渚遺址徹底失效了。
目前考古學(xué)者都以為,良渚是“王國”、有“王城”、“王權”、“王墓”,尤以“王墓”為主要依據實(shí)證。
考古發(fā)現與所得結論:
(1)“反山”墓址系人工堆筑的土墩,海拔約10米,面積約3000平方米,相對高度約6米,用工量巨大,這無(wú)一不在彰顯其重要性以及特殊性,當時(shí)古代“良渚”最重要的政權人的埋葬遺址,古城遺址的莫角山西北方向,便是良渚王陵墓地。
(2)反山12號墓,是良渚文化中隨葬品最多的“大墓”,玉器以單件計達647件(細小的玉片、玉粒還不包括在內)。
(3)12號墓在墓址南排居中。
(4)12號墓出土了目前已發(fā)現體量最大的玉琮和唯一的一件刻有“神徽”圖案的玉鉞,墓主人無(wú)疑是一位集神權、王權和軍權于一身的良渚國王。
【良渚新釋】
反山12號墓,并不具備——“王”象!
雖然12號墓主是目前考古良渚,挖掘到的身份最顯赫的人,但其墓中出土遺物,沒(méi)有一件是“王”器,以及無(wú)一能表明其“王”人身份。
有璧、有琮、有鉞在墓中出現,可以表明良渚具有“三皇五帝”大中華一統性的文明基因,但這依然與“王”權無(wú)關(guān)。
《周禮》記錄,古代把璧、琮、珪、琥、璜,作為玉禮器之六器、六瑞。
在實(shí)際的考古發(fā)掘中發(fā)現,古人常把玉器作為祭祖、祭神、祭天地、祭四方等之用,并且這樣的做法,早就出現在人類(lèi)社會(huì )的上古文明時(shí)期,很多早期遺址都出現《周禮》所說(shuō)的“六器”,還有玉鉞、環(huán)、玦,以及動(dòng)植類(lèi)的象形圓雕玉器。
良渚文化中,就有大量的玉璧、玉琮、玉鉞等玉器,其數量之多、品類(lèi)之廣、制作之精……在眾多考古遺址中當屬首屈一指。
“玉路”也是文明發(fā)展之路,故其也是文明探索的方向之一。
●談『璧』
在早期人類(lèi)文明社會(huì ),玉璧是陰器、女器、母器的象形器以及代表,它跟生殖崇拜有關(guān),故被古人用作祭器,且被視為極其珍貴的禮物。
古人用玉璧祭天、祭山、祭陽(yáng)、祭公、祭祖等,意為將“母”獻“公”、以“陰”獻“陽(yáng)”,讓陰陽(yáng)、公母的二維關(guān)系更加和諧相配,并借此祈求人類(lèi)萬(wàn)物生生不息、永不凋落。
玉璧是中華文明“玉文化”中,最核心的器物之一,它伴隨人類(lèi)文明綿延不絕,在每個(gè)人類(lèi)文明的每個(gè)時(shí)期,都能找到它的身影??梢源_定,玉璧是人類(lèi)文明的信物,它承載著(zhù)人類(lèi)文明的重要信息。
良渚的考古,是把玉璧列為“王”器,而核定良渚文化為“王朝”文明,這樣的理由其實(shí)并不充分,因為玉璧所代表的含義,主要是古文明對生殖崇拜的一種宗教思想,它并不能代表“王”。
良渚12號墓的玉璧,并不是“王”的玉璧,因為它不具備 “王”璧應有的特征。若是“王”璧,即使作為陪葬品,也會(huì )帶有“王”的標志?!巴酢辫祽摼邆洌?/p>
上——能獻天、獻祖;
下——為(王)墓主擁有,能獻于“四方”祖神,及天下“陽(yáng)”神。
這樣的形制/特征,才是古代“王”璧的象征。反山12號墓的玉璧,顯然不具有上述作用,僅憑這些便能判斷12號墓主——他不是“王”。
目前的考古學(xué),還無(wú)法分辨:“王”玉璧的特征是什么?這也是考古輕易錯下“王”結論的原因之一。
●說(shuō)『琮』
以出土所見(jiàn),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之器;至于玉琮的功能,則是眾說(shuō)紛紜:
有說(shuō),琮是象征“地母”的女陰,是生殖崇拜的對象;
有說(shuō),玉琮是男根之函;
有說(shuō),琮是織布機的部件;
還有說(shuō),琮是人溝通天地的媒介,琮外象征地,內圓象征天,中孔穿的柱子象征天地柱,象征天地間的貫穿;
……
以上說(shuō)法,哪種為真?目前尚無(wú)定論。
中國古代傳承,有“玉璧祭天”、“玉琮祭地”的禮制。有人說(shuō),以“玉琮禮地”是戰國秦漢間經(jīng)師們的附會(huì ),因為玉琮在很多古墓遺址有所發(fā)現,而且還是人的陪葬器之一,這與“禮地”的禮制不符。
更多學(xué)者則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征,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、敬鬼神的一種法器,有原始的巫術(shù)色彩,至于具體的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。玉琮在商周尚還常見(jiàn),戰漢以后方才少見(jiàn)。
且考古挖掘的種種現象表明,琮與原始宗教以及祭祀禮儀關(guān)聯(lián)密切,其主人有的是部族族長(cháng),或是種族的酋長(cháng),或是大祭司巫師等上層人物,身份越顯赫,則琮越多,也越大。
由此推斷,良渚反山12號墓的最大玉琮當為“王”琮無(wú)疑,其墓即為“王”墓。
良渚文化反山12號墓出土大玉琮的解析:
琮通宗,即且宗,是父系氏族的族且,是人族的根本,是眾族屬之尊之本。
玉琮呈現的是男根之函,是男陽(yáng)器與地母方形,構成天地、公母、陰陽(yáng)相配合之征象,它是人類(lèi)二維系統的生殖崇拜。
玉琮上的紋飾,是部族所屬的圖騰;玉琮的節數,還可以作為宗族代數的界定,即今人所說(shuō)的“祖宗多少代”。
良渚大玉琮的紋飾,是部族的圖騰(前文已釋?zhuān)?,它是“有虞”部落即“幕”國的圖騰。
“有虞”簡(jiǎn)稱(chēng)“有虎”,“人騎虎”即是其簡(jiǎn)化圖紋。這樣的圖騰形象,刻在琮“角”(角即國),表明其所屬為“國”;同時(shí)它又刻在“角”中,表明其為一國之君,即有一方之人。
另刻鳥(niǎo)圖騰,則表明“有虞”禘其母源“成鳩氏”,即其遠祖為“人皇氏”、“鳩母”、“六祖鳥(niǎo)”。
良渚12號墓,出土最大的玉琮,是國琮,表明其為“有虞國”(幕國)的第一代(琮兩節,天一、地二,故琮為二節),或第二代(琮為二節)國君。
若為“王”琮,王為天下宗主,故王形、王圖應在琮“中”,以表明王有天下四方。良渚之琮,不為如此之貌之征,即可確定其非“王”琮。
●解『鉞』
良渚反山12號墓,墓主胸前的玉鉞并非——“王”鉞!
鉞,《說(shuō)文》曰:“鉞,大斧也,一名天戉?!?/p>
君王用鉞,象征——征伐!鉞是“生殺予奪”的最高權器。
《書(shū)·牧誓》:“王左杖黃鉞?!?/p>
《史記·殷本紀》:“賜弓矢斧鉞,使得征伐,為西伯?!?/p>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諸侯賜弓矢然后征,賜鈇鉞然后殺?!?/p>
古鉞是天子法器,又稱(chēng)王鉞、天戉,主管天下生殺。天子(王)賜諸侯以鉞,使其代為征殺。所賜之鉞,稱(chēng)“伯”鉞,或“侯”鉞。
上古時(shí)期,鉞只能賜予東、西二伯,此二者又稱(chēng)“天子之老二人”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八伯各以其屬,屬于天子之老二人,分天下以為左右,曰二伯?!?/p>
即天子(王)把天下劃分為左、右,然后讓東、西二老去掌管?!皷|、西二老”即“東方諸侯”和“西方諸侯”兩位重臣。
《孔從子·居衛》:“古之帝王,中分天下,使二公治之,謂之二伯?!?/p>
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鉞,即是“王”賜給“東夷”伯的伯鉞,以令墓主擁有征殺之權。
說(shuō)它不是“王”鉞,主要是其不具有“王”鉞的特征及圖騰。
12號墓出土的鉞上,紋飾為“有虞”圖騰,鳥(niǎo)圖騰為“有虞氏”祖源『成鳩氏』的圖騰標志。
戰國楚奇人“鹖冠子”在其書(shū)中說(shuō):
(成鳩氏)有天下兵強,世不可奪……成鳩所謂得王鈇之傳者也。王鈇者,非一世之器也,以死遂生,從中制外之教也,后世成至孫一靈羽理符曰?。
反山12號墓主,左手邊的玉鉞就是斧鉞的傳承過(guò)程,只不過(guò)墓中的玉鉞是“賜”鉞的象征物,或者說(shuō)是陪葬紀念物而已。
古傳“有虞秉鉞”,其實(shí)指的是有虞持有“王”賜之斧鉞,借指有虞掌握兵權,擁有征殺之權。
綜上,考古根據良渚遺址宏大的規模,出土特別的玉琮、玉鉞、玉璧等,先是得出良渚反山12號墓——墓主為“王”,墓為“王”墓,后又反推及復原出『王的葬儀/王后的葬儀』和『良渚社會(huì )等級』,示意圖如下:
圖中所羅列的玉璧、玉琮、玉鉞,若如我所言,不具“王”器特征,就不能證明墓主為“王”,那么其后的所謂“良渚等級”和“王的葬儀”等復原工作,不僅起不到積極的作用,反而會(huì )把探索拉入歧途當中。(把錯誤的考古結論當成“標尺”,再用此“標尺”去丈量它物,結果只會(huì )錯得更加離譜)
后面還會(huì )對反山12號墓出土的遺物,一一解析與還原,進(jìn)一步揭露墓主的身份。
(連刊文章,未完待續……)
Hash:54cfef266df2fa5e7a18e97d8422302d23f2016e
聲明:此文由 翁衛和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(guān)點(diǎn)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